“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思考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我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发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正在调整,亚欧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带一路”倡议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我国的资本优势、产业优势将加快沿线各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出口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同时沿线各国对华贸易也更上一个新台阶,跨境贸易频繁,参与的企业和机构逐年增加。
在此背景下,跨境金融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国家监管部门开放的态度为跨境金融提供了有力支持,金融机构的创新推动了跨境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为跨境金融提供了技术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跨境金融成效显著,融资渠道也多元化,融资方式也进行了创新。但跨境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比较突出,尤其是中小企业有效抵押物担保不足、抵押物范围有限、资金需求良小等因素影响很难达到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融资门槛。本文将针对如何提高对跨境企业的金融服务提出简单意见。
国内进出口企业普遍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 国内进出口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规模小、缺乏抵押物的情况,抗风险能力差,银行和金融机构对偿还能力差的企业普遍要求有充足的抵押物并会适当提高贷款利息,造成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
2. 进出口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国内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很短,被淘汰的风险很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处于资金安全考虑,很难向此类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就算有信贷支持,额度也会特别小,无法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3. 国内政策对中小企业贷款提供的担保信用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有效信用担保获得融资。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给出以下三点意见,能够直接且高效的解决融资困境。
1. 通过“数据挖掘+算法技术”为企业画像,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形成中小企业“画像”库,准确、客观的评价出每个企业的信用等级、偿债能力、未来发展等要素,从而给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增加信贷规模,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比率,切实助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信贷最看重企业的信用状况,财务数据的不透明、不规范,各项经营数据不披露等造成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认知不足。通过数字模型,以外贸中小企业的上下游交易对多年的贸易额和利润变化等数据来推算和确认每家企业的盈利能和未来发展空间。通过大数据多维度的数据挖掘会形成基本全面的企业经营数据,再通过科学技术算法计算分析,可以给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中小企业数据画像、标准评价、动态监控、精准融资。完美解决外贸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缺乏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和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痛点。
2. 通过嵌入式供应链金融模式,准确掌握企业进出口贸易业务真实性、连续性情况下,给予外贸中小企业短期、多频次流动性贷款,达到缓解外贸中小企业其他方面对资金的需求。外贸中小企业进出口业务频繁,货物价值较大,在货物交割前通常存在较长时间的回款账期,这部分资金经常对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嵌入式供应链管理,金融机构可以及时、准确了解进出口业务的货值、运输状态、目标公司状况等必要信息,为保理融资给予支持。
3. 完善信用担保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政策倾斜鼓励担保机构对外贸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进行担保,通过政府+担保+金融机构三方风险共担机制,降低融资风险,服务外贸中小企业。